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斗六市雖是雲林縣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但是在甲戰爭之後,十九世紀末幾年之間,日本人在斗六丘陵地帶遭遇鐵國山之抗日過程,斗六市街曾被焚毀,再加上明治三十九年(西元一九○六年)發生大地震,摧毀建築無數。目前最老的建築當推明治四十一年(西元一九○八年)所建之「源興」,位於太平路九十五號,據今已九十餘年。

太平路的歷史建築可以遠溯到昭和二年(西元一九二七年)斗六施行市街改正,居民在本地興建許多露紅磚牆面的磚造建築。根據專家的研究,太平老街大部份的建築立面型態:赤磚露面,色調帶赤,係大正型轉昭和型之營建型式,並以清水磚造配合部份水泥粉刷,洗石子及泥作古典雕飾,形成磚造為主的屋身立面。

由於斗六市區改正係逐次施行改築店舖,並從街頭沿續到街尾,做線性自然發展,以聯絡鄉村道路,接通觀音亭,向南到達大崙糖廠,向北銜接林內一帶。可以說,都市功能係自然發展而成,並無刻意營造。

根據建築專家的考究,日據時期以來的斗六大街建物,立面構造雖係紅磚,但是臨街立面的廊柱已開始使用鐵筋混凝土,各棟之間且己用共同壁相連,最下段內凹之處稱為「亭仔腳」,即目前的騎樓。第二段為混凝土樑與磚牆所構築的水平帶。第三段為水平帶以上的屋身立面。立面多做長條型窗戶,具有強烈的垂直感,而窗櫺,雨庇也出現許多細部雕刻造型,具有豐富的藝術感。第四段則為假山牆,也就俗稱的女兒牆。
此一最上方的建築,講究華麗的裝飾手法,計有書卷型式,鏤空欄杆,三角假山牆,圓拱型假山牆等等型式,泥作雕飾則有花草、人物、獸類、幾何圖樣、家族姓氏、彩磁拼貼等等裝飾主題,整體具有高度藝術價值。

★本文摘自雲林縣文化局所出版"斗六台地散步"(作者:張信吉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