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涵碧樓傳奇 (涵碧樓是位於斗六市城頂街,是一個獨一無二的三層西班牙洋樓,人稱涵碧樓或寶仔樓)

說起斗六的歷史,不可不提起涵碧樓,更不能不說涵碧樓的主人─人稱女丈夫的陳林氏寶。台灣從清廷手中割讓給日本的翌年,也就是明治廿九年(西元一八九六年)本地發生震撼國際的「雲林屠殺事件」,這個事件是陳林氏寶傳奇一生的開端。

日軍於一八九五年自基隆登陸接管台灣,過程中遭遇數不盡的抵抗,其中最為膾炙人口的莫過於中部鐵國山抗日行動。

雲林事件的起因,是因為聚集在斗六近郊大坪頂山區的武裝抗日組織簡義、柯鐵等人在一八九六年初夏襲擊斗六市區,日軍展開偵查,卻遭到鐵國山人士猛烈攻擊,造成死傷嚴重。日軍及重新集結憲兵、警察,針對斗六以東五十五個村落展開無差別的屠殺 ,從而也引起一般民眾的憤怒,民兵集結攻克日軍所控制的許多街市。因為雲林事件的關係,台中、嘉義、彰化、鹿港均被波及。香港日報的記者披露日軍在雲林燒庄屠殺無辜的惡行,讓雲林之名傳到國際。翌年,日本藉由地方官制調整的機會,廢除雲林稱謂,從此斗六之名代表雲林。

根據地方耆老的傳述,雲林屠殺事件之後,日本官廳進行田產登錄普查,貼出告示,規定在期限內向官廳申報耕種土地的資料。新的統治者,新的作為,不知真正的目的是什麼?這道告示引起斗六市街人心惶惶,兵戎燒殺的記憶猶新,地主們莫不無所適從。

據說有幾個精明的地主商議,虛報土地為年輕寡婦陳林氏寶所有,而他們祗是她的佃戶。地主們心想,一旦有事,自己也可以脫身。結果陳林氏寶一夕之間成為名下三百多甲的大地主。此一傳說或有幾分真實性,畢竟軍國主義的新統治者初來乍到,又有雲林大屠殺的陰影,虛報土地所有權的地主,吃虧默不吭聲,害怕被殺頭的嚴厲處份,這恐怕也是合理的假設。從此,陳林氏寶成為富甲一方的社交名人。斗六街面大抵以這個說法來理解陳林氏寶商賈致富的一生。

由於日本人治台初期的策略係籠絡地主階級,對於新的殖民地,必須要有適當的統治術,懷柔便是上好的策略,陳林氏寶也和其他的大地主一樣,獲得官廳的特別照顧,而她在實業界也展現其才華,據說人脈上達總督府,也名登當時的名人錄,人稱女丈夫。

這位女中豪傑在事業有成之後,透過總督府延請德國當代有名的建築師,在斗六雲林溪畔的城頂街建造豪宅,這座占地七百多坪的歐洲文藝復興時風格的建築主體是三層樓洋房。

昔日,從斗六橋跨過雲林溪,進入斗六公園散步的民眾,都可以看到近處這幢富麗的洋房;宮殿造形、挑高的設計,坐西北朝東南,面向眼前的雲林溪,正門階梯迴廊有四根古希臘巴特農神殿大理石圓柱,迴廊以橫式線條烘托成門型式,紋飾反覆推昇到頂樓,頂樓呈現山字形的雙垂屋頂,背綠斜垂著魚鱗節比的青銅瓦片,整體深具藝術價值與視覺美感,曾被評定為台灣重要而美麗的建築。

為了蓋這座涵碧樓,建材從德國、日本選購進口,海運抵達基隆之後,再由鐵路運到斗六火車站,距建地並不遠。經過三年的構築,賣掉良田百甲,日幣32萬元之資起造完成,所鑲嵌的白金避雷計用掉數百公斤,青銅鑄瓦數萬公斤,其華麗在當時代可能無出其右者。不過這一切,人們祗能紙上臨眺了。民國七十七年,正值國內建築榮景高峰,為了財務因素,涵碧樓被後人毀棄,改建公寓大樓,一代風華盡成煙塵。

★本文摘自雲林縣文化局所出版"斗六台地散步"(作者:張信吉先生)及雲林縣社區希望聯盟協進會所編輯"打開斗六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