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論台灣士紳,不能不談斗六的吳克明。他是台灣領清時期最後一年的秀才,也曾經是雲林的首富,名列台灣十大家族之一。而他所居住的宅邸,迄今仍完好無損,號稱台灣十大值得看的古厝,以吳秀才老宅之名著稱。圍繞在吳家的風風雨雨超過百年,歷經三個朝代,其家族史可以管窺台灣的近代歷史。
根據身材高大清瘦的吳宅主人吳光遠先生的口述,早在他的祖父吳克明先生之前,吳家在大陸即領有功名。吳克明的曾祖吳五成曾為官於清廷,咸豐年間由福建漳州府南靖縣碧西渡海來台,落籍於古坑崁頭厝,以耕讀為生,時間大約花西元十九世紀中葉。吳克明的父親吳朝宗曾被選為雲林總理,乃父年代即活躍於斗六市街。
吳克明二十二歲那年參加縣學考試,高中秀才,不過這一年為甲午榜,正是清廷在台灣舉辦科舉的最後一榜,隨後中日甲午戰起,台灣割日,吳克明斷了清廷科舉之路。當時能高中秀才已屬不易,社會視為光宗耀祖的大事,時人因此尊稱他為吳秀才,而吳家也舉家搬到斗六而南郊的大潭庄,遷入一座石材所蓋的四合院平房,這座四合院幾經改建整修,最盛之時佔地兩甲餘,後人稱之為吳府或吳秀才宅邸。
吳府的興建可以上推到光緒十五年(西元一八八九年)。吳家數代為官,年僅十七、八歲的吳克明因此有機會參與督建台中城,再加上他對建築美學的熱愛,因此在斗六街南郊社口里一帶展開興建宅邸的事情。

原先的格局係一幢廣東三落式府第,佔地兩甲多,坐北朝南,用木、磚、石構築成燕尾式古厝。當時吳府建築盛事傳誦社會,著名匠師以福建廣東山區高貴的油杉、樟木、楠木、烏心石選材構築。木雕風格最見精巧。處處彰顯精密多接榫,和精湛的:,油漆藝術、鑲嵌技巧,當時代就被認定為建築精品。可惜因為台灣氣候溼熱。三十餘年後出現蛀蝕、朽毀情形。吳克明再將其整修,將原有木雕梁架拆下,窗櫺構件被換上水泥磚牆,加入西洋巴洛克泥造技術,這種中西合璧風格在台灣係首例。
此外,吳宅也在府第西緣加蓋了一棟西班牙式洋房,做為子女的圖畫室,十分富麗堂皇。在宅第的東側建有日式花園建築,在西班牙式洋房之旁另有一座宏偉的文藝復興式洋樓,實乃當時會客之用,整體而言改建後的吳府是十分特殊的混合式建築。
吳克明在日治時期,曾經先後擔任縣公議局以及斗六辦務署的參事,斗六區長、斗六廳參事等職務。並曾在明治四十二年(西元一九○八年)時與台灣糖界四大名人之一的鹽水王雪農合資創辦斗六製糖合資會社,六年後合併於日本東洋製糖株式會外,六十歲退休。吳克明晚年轉而從事農地開墾,並開盤柴裡外四埤圳之灌溉系統,灌溉面積達二千甲,荒地墾出三百甲。

晚年的吳克明蓄置良田一千多甲 分予三個兒子:景箕,畢業於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文學博士;景徽 東京帝大醫學博士;景謨,名古屋醫學博土。吳景徽曾於二次大戰之後國民黨政府來台時擔任斗六鎮長以及第一、二任民選雲林縣長,任內因為土庫橋事件繫獄,家族咸認係遭人構陷的不平之免,吳氏從此絕意仕途而重操醫業。
吳秀才老宅雖已有部份毀棄,但大體建築完整,內進之高大九芎木、合抱老榕垂拱,主人吳光遠是吳景箕長子,身材高眺清瘦,曾任雲林縣議員。在戒嚴時代與黨外人士時有往來。每次選舉,黨外人士常以吳宅為聚會場所,歷經領清、日冶與戰後三個時期,台消作新餌世紀又逢政磁輪飾執政,做為室林白午的人家族,吳家於時局之詮釋往往有令人深思的弦外之音,猶以「一港、二水、三芝」的巷議街談最為膾炙人口。
環遶在百年吳宅的周遭,雖有傾壞的牆垣和與時增建的新屋,但在每一個時空之下,均有其不可撼移的基石,也許正是吳府詩書傳家使然。但時代的洪流是無情的,秀才府第是否能繼續守住歷史的遺產,答案在未定之天。

★本文摘自雲林縣文化局所出版"斗六台地散步"(作者:張信吉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