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雲林縣斗六鄉土史料

口述歷史座談會記錄

內容來源: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八十六年度雲林縣耆老口述歷史座談會記錄
出席耆老:葉世珍先生‧張萬枝先生‧廖添福先生‧張同義先生‧張茂村先生‧游慶南先生
時  間:民國八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上午九時
地  點:雲林縣立文化中心

問 : 請問貴鄉鎮市之舊地名及鄉鎮市內各聚落(庄頭)之舊地名由來及沿革,各具有何特殊函義?
答 : [斗六]地名的由來,很多人都十分好奇,為什麼叫做[斗六],而不是一斗或半斗?傳說在清朝時期,要決定縣址所在地,當時斗六與諸羅(今嘉義)爭執不下,於是清朝政府決定以土地的肥沃程度來決定,雙方拿等量的泥土來稱重;比較結果,嘉義一斗土的重量等於斗六土一斗六升,於是決定將縣治設在嘉義,兩地的土為什麼門會有這樣的差別?因為斗六人拿的是純土,嘉義人拿的泥土中加了鹽,又含有較多水份,據說這就是[斗六]一名的由來。
另一種的說法 : 斗六東市場附近原名[蕃社],也就是平埔族居住的地方,平埔族豐年祭時,常常齊歡呼 : Tromn ,因此命名為斗六門,後來又省略門字,就成了今天的斗六。
斗南一名的由來,據說清朝時期,有一為由唐山渡海來台的地理先生,以[南斗六星]為名,命名為斗六,斗南因位置在斗六南邊,而名之為斗六,同樣的情形,也有其他的例子,像北斗就是以[北斗七星]而命名。
各地地名的命名,的確是一門很大的學問,斗六市郊的[萬年庄],據說就是地名不好,[萬年庄,萬年仍是庄]

問 : 貴鄉鎮市境內的地形、地勢,是否有特殊的風貌及說法,或有相關風水、地理上的傳聞及故事?
答:前面提過斗六與嘉義爭取縣址的經過,斗六雖然輸給嘉義,但從這件事中,顯示出斗六人的特質─做事規矩、老實,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則稍嫌消極、保守。而斗六人之所以具有這樣的特質,和斗六的地理環境有很大關係,斗六土地平坦,東面有山脈屏障,平均地勢約五十公尺,地勢高、排水好,沒有淹水的顧慮,夏季颱風很少正面侵擊,冬季也沒有漫天風砂,土地肥沃,生活無虞,自然養成不疾不徐,保守、樸實的特性,但缺乏競爭性,也阻礙了斗六發展與進步。
由於斗六人的這些特質,形成了一股濃厚的人情味,許多外地人在斗六工作,退休後大多常住在此。而斗六人外出奮鬥,功成名就之後,也都十分關心鄉里的發展。只要有關地方上的事務,都會極力參與或爭取。當年爭取興建省立雲林醫院,最後順利設在斗六,就是一個最好例子。

傳說吳秀才宅邸所在位置,是一個蛇穴(風水上的說法),而吳家就是因為這個風水的庇蔭,才有許多位傑出子孫。

曾聽一些老輩傳述,幫年阿里山鐵路原定路線要經由斗六,但因地方人士怕舖設鐵道,傷了龍脈風水而拒絕。嘉義反而因鐵路開發,發動木材事業的興業發展。

問:貴鄉鎮市早期聚落之建立情形,有否天然的界線或特殊的古建物(如圳溝、山門、營旗等)?在今天什麼地方?
答::未曾聽說或看過城牆、城門一類建築或遺址。城頂街舊名「砲台仔」,是因為在斗六家商附近,建有一座砲台而得名,後來才改名為城頂街。在鎮南里附近有一對龍目井,據說兩口井相通,在一邊打水,另一邊也會起水波。(在現在社口里及鎮南國小附近)。

問:貴鄉鎮市市集及街區的形成,變遷與發展經過情形如何?是否曾遭逢哪些重大事故而導致市街或街屋面貌改變?
答:大約民國五十年左右,舊街(今太平路)曾八生大火,中華路與成功路中邊那段店舖、住家被燒燬。日據時期(約民國二十七、八年間)曾有大地震,有些樓房整面牆倒下來。早年斗六市舊市區都是富人或大家族所居住,很少搬遷或轉手易主,因此變化很小。路面當時都是石子路。

問:一般舊市區的土地公廟都建在路上或路中央(路衝),而斗六卻建在路旁,是何緣故?
答:土地公廟原先也很小,後來才逐漸修建,擴大成今天的規模,而且當年舊街街道很窄,也不適合建在路口或路中央。斗六地區風水的說法,據說是鄭秀才(梅山人後移居斗六)熟風水,無避免破壞而反對鐵路等建設,也因為要維護風水,所以斗六市街變動不大。我也曾聽說龍穴位在現在龍潭里附近。乾隆年間,曾派一為地理師來此,皇帝命令他「排地理」(臺語),卻被誤為「敗地理」而遭破壞,因為此一風水的破壞而影響了斗六市街的進步發展。

問:貴鎮市有哪些大姓?其在本地開拓及情發展情形如何?該族系之分佈及變遷情形如何?及其與其他族姓相互間的關係如何?其對地方繁榮及發展有何影響?是否建有宗祠及大厝(宅第)?
答:在現在中山路土地銀行對面,有一家張家古厝「常源利」,而在虎溪里也有張性祖厝,後來曾拆掉重建。

問:斗六張姓大都由何處遷移而來?
答:張同義先生:斗六張姓居民大多是由漳州、泉州移居到此。早期船隻能直接進入(位置大約在現在鎮北、虎溪及大美間),當時船隻可直接到達萬蒿寮。而在溪流的兩邊,鎮北地勢較高,大埔尾(大美)地區地勢較低。游慶南先生:林姓居民早期大多居住在今天梅林一帶,開發很早,在清朝康熙時代,林克明開發內林(梅林)地區。今天湖山岩佛寺現址,傳說是有婦女在附近溪邊洗衣服,看到佛祖顯靈現身,於是在當地建廟膜拜。後來才逐漸擴大規模。保庄地區也有許多林姓人士,今天保庄里也是雲林地區「六房媽」的一股。

問:貴鄉鎮市早期有否平埔族居民?其幫年活動區域何在?如賓是否還有其幫年遺跡?或流傳與其相關之傳說故事、習俗及俚諺等?
答:據史料記載,平埔族共有九族,斗六地區為洪雅族,與埔里、草屯地區相同,斗六平埔族分斗六門社及柴里社,斗六門社可能在今天中華路(舊名番社)、社口里一帶;永安路及中華路交叉路口,也有一個舊名為「番仔井」,另外埤仔頭也有舊名為「番仔埤」,斗六地區有「紅」姓人士,此一姓氏,可能是平埔族的後裔,但未經當面證實。
答:斗六地區平埔族居民不少,且都與漢人通婚,長久下來,斗六純粹漢人血統較少。

問:貴鄉鎮市是否有具有歷史意義之建築(機關、廠房、寺廟或民宅)、老舊石埤、百年老樹或石敢當等遺跡?其由來、年代、典故及特色各如何?
答:「街頭媽祖廟」,原址在今天圓環水利會附近,廟名為「受天宮」,後來被日本人拆掉,媽祖神像移往新興宮。受天宮重建完成後,兩廟曾有紛爭。東市新興宮原為神農聖帝廟,受天宮則是媽祖廟,當年日本人拆除受天宮時,宮內媽祖神像金身四散各地,大媽金身被一名老百姓迎回家供奉,二媽金身在東和,三媽神像則在鎮北,還有一尊神像則被迎往新興宮。鎮北里老榕樹已有二百多年,當年,鎮北大乾宮(弟爺廟)建廟時,種植了七棵榕樹,現在還有二棵,一棵住在北平路口,另一棵在鎮北里庄內。至於石敢當則未曾見過。在現在調查站一帶,曾立有日本警察忠魂碑。 太平路福德宮有一塊清朝時期的石碑,曾有一段時間被棄於廟旁水溝,後來被發現後,才將此一珍貴古物鐫刻在廟內的牆壁上。斗六門橋有一塊石碑殘片,現存於郵局旁觀音亭中。斗六古厝以吳秀才宅第及鄭秀才宅第較具代表性。

問:日據時期貴鄉鎮市有否所謂的「移民村」?移民的原由及其來源如何?其分佈地區及後來的變遷情形如何?
答:移民村當年叫榮村,在今天同莿桐埔仔一帶,主要是由九州熊本縣居民移居而來。當年榮村內的日本移民,屬於九州地區的原住民,一般而言,生活水準比當時在臺灣的日本人低。他們的小孩也比一般日本小孩骯髒,當時的移民約有一~二鄰。在現在莿桐國中對面也有一移民村,居民大多以務農為主,日本戰敗投降後,都已返回日本。大約在昭和二十年左右,正是戰況最激烈的時後。在美軍登陸硫球前,硫球當地婦女及小孩,有許多疏散到鄉間。我在就讀師範時,有一次在返回學校途中,碰到美軍飛機掃射,在今天永光地區附近,有許多婦女死傷,當時我也曾擔認救難工作。

問:貴鄉鎮市有否所謂「眷村」或「榮民之家」?其成立年代、類別、由來、戶口數量與特質各如何?其對地方發展有何影響?
答:斗六沒有眷村,但設有榮民之家,安置退除役官兵,近年來人數已逐漸減少。

問:貴鄉鎮市過去有哪些重要的河川或灌溉渠道?其形成年代、形成由來經過、規模、範圍及其對地方之影響如何?貴鄉鎮市過去曾建立軍事要塞或堡壘?其設立之年代、原因、設施及功能作用各如何?
答:斗六大圳約在日據時期開拓,是後來嘉南大圳的一部份。
答:「洛腳埤」在現今中山公園附近。斗六水利灌溉系統對斗六地區及農業貢獻很大,但對斗六的發展,卻是弊多於利,為什麼會這樣呢?
斗六的排水系統主要有二條:一條流向鎮北(朱丹灣),另一條則流向雲林溪。因為排水系統與灌溉系統共用,每逢水圳封水期間,溝渠因不流通,容易孳生蚊蟲,不但影響環境衛生,也因市區排水溝穿越而妨礙市區發展。當年因缺乏經費,無法興建下水道,現在已大部份完成了。

問:斗六家商附近「砲台仔」是何人建造?有沒有照片保存?
答:砲台子是日本人所建造,附近還有一座小山崙,後來已被鏟平。若要找尋照片,可向斗六家商詢問校史資料,有沒有早年舊照片留存。

問:貴鄉鎮市昔日有哪些私塾和教授漢文的先生?他們教哪些內容?教學的方式如何?學生的背景又如何?
答:一般說來,在家庭內教授較多,寺廟內也有。在我幼年時,家裡曾有一位鍾姓教師,當時一起學習的學生約有七、八人。在現在斗六郵局旁,曾有黃服五秀才開設書院「綠軒」,教書並指導文人作詩、吟詠,學生、詩友遍散各地。先祖父葉其華先生(原為石龜溪人,後來移居斗六),曾在斗六地教授學生。講課內容以四書五經為主,並依學生的學習能力及程度逐漸加深:。在今雲林溪畔也有人開班講學。日據時期公學校前身,在現今鎮西國小旁,曾開設國語傳習所(教授日文),找了許多秀才或準備考秀才人去學習,傳授一年的日文。先父曾在該國語傳習所學習一年後,被派往斗六區務所擔認翻譯工作。

問:貴鄉鎮市日據期之公學校或小學校之標育情形如何?是否設有其他學制學校?臺人子弟就讀各級學校之情形如何?
答:日據時期,臺灣人子弟如果要進入小學校就讀,必須先通過入學考試,測驗了解日本話程度,當時本島人(臺灣人被如此稱呼)子弟而入小學校就讀的人,被稱為「共學生」,人數很少,通常一班只有四、五人左右。
平常內地人(日本人)學生和共學生相處,沒有感覺到有任何差別。因為共學生所講日本話和日本人不分上下,而且共學生的家庭,都是上層階級出身,所以舉止行動很有分寸,常在內地人家庭遊玩,有時後也吃吃日式蔴薯或湯圓,而相同的,他們也在我們家吃些臺式的粽子、米粉、碗粿等。 有時內地人和共學生也會因為一些小事而吵架,如果內地人輸了,會氣憤的罵出:「清國奴,到公學校去」,這種事常會發生,然而很快就又和好,恢復如前的交往。
當時小學校學生有統一的制服,每天要穿制服上學,制服是黑帽子(夏天有白色帽罩),白色上衣,短褲(夏天);冬天則是有斑點上衣,每個人穿鞋子,每天都穿戴整齊才上學。逢到有慶典的日子,還得穿上長運動襪,女生穿淺藍色褲裙,衣領上配戴蝴蝶結,男女全部背上背包。
另外公學校就沒有制服,可隨意穿著,由於沒有背包,只好用大包巾綁在腰間當書包。沒有人穿鞋,全部打赤腳。兩者一看之下,就有分別,一邊是知識階級,一邊是無產階級,成為險著的對比,因此公學校學生具有自卑感,是千真萬確的,這也是殖民教育的悲情。有一本「臺南州教育誌」,由昭和新報記者柯萬榮編,昭和新報臺南支局出版,於昭和十二年發行。內容十分詳盡,可供參考。

問:貴鄉鎮市昔日有否設立詩社?其創設年代、創設人、地點與變遷情形如何?是否出現哪些名人或作品流傳?
答:斗六鎮大鰲詩社,於民國四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成立。
答:吳景淇校長學養豐富,為人豪爽,但家規甚嚴,有留下不少作品。

問:貴鄉鎮市有哪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諺語(俚語或俗語)、童謠及民間傳說故事?其典故由來如何?
答:小時後媽媽曾教過我一首童謠,內容是這樣的:
後面菜園裡狗在叫。
樸實(憨厚)老阿公拿著鋤頭在挖地,
大銀園、小銀園、叮噹響。
答:曾聽說過這樣一句話:「鄉下`吃肉,斗六街吃ㄏㄚ」。意思是說各庄頭,拜拜請客打牙祭,十分好客,而斗六人十分吝嗇,到斗六街上看熱鬧,看完拍拍屁股就走,別想有什麼招待。

答:和地圖有關的俗諺有:
1.街頭媽祖間、街尾觀音亭。
2.到牛挑灣崁腳去想一想,意思是指別癡心妄想。


問:貴鄉鎮市目前還有那些即將失傳的民間技藝(如手工藝、樂曲彈唱等)?請說明他們的類別、姓名與地點。可否提供相關之舊照片、舊書刊、族譜、契約書、字據、簿記、古印、古匾等文物供參閱、翻拍或影印。

答:中華路現在還有棉被店(彈被胎)及打鐵店(六合鐵店)
答:鎮北里還也有一家棉被店
答:在現在黑松汽水廠附近有一家[製旗廠],負責人胡先生,原來在公正街附近製作,後來才遷到現址。

問:貴鄉鎮市農作物方面有那些特產?其引進或栽種年代及由來、運銷與變遷情形如何?各具有什麼特色?
答:斗六市文旦之所以好吃主要是土質的緣故,斗六文旦的主要產地在牛桃灣(鎮北里),當地土質屬壤土性質,且地勢較高,排水良好,因此所產的文旦甜美多汁,甜度高達十四、五度,曾獲得全省文旦品嚐競賽冠軍。斗六文旦最早是由田尾引進,經過多年的種植及改良,品質不斷提昇。早期麻豆地區都到斗六來收購文旦,再貼上麻豆文旦的標籤出售,現在斗六文旦已打響自己的名號,聲勢不在麻豆文旦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