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抗日斗六血戰三天

光緒二十年,中日甲午戰爭,滿清戰敗辱定馬關條約,割讓台灣,島民不服,立志「永清」(年號),組「台灣民族國抗拒日寇武力佔領。光緒二十一年(公元一八九五年)五月,日寇在基隆三貂灣的澳底強行登陸,揮軍南下,抗日義軍節節扺抗,至九月出,先鋒對寇軍入侵雲林,於斗南地區,痛遭抗日義軍伏擊,圍 殲,追逐,重創後退回彰化喘息,整補了三星期之後,繼續南侵,施行其「燒,殺,強」的三光政策,暴力佔領。
九月二十九日,日寇湊合一萬餘名,配合騎兵砲兵,浩浩蕩蕩兵分三路,直撲雲林,斗六門保衛戰,從十月五日至七日,歷時三天血戰,戰況至為壯烈。
依據日寇自行邊修的「斗六鎮定史」檔案中,有一段形容斗六門劇烈戰況的描述 :
「激戰導至傷亡慘重,衛生隊在槍林彈雨中開設第二救護站,地點在北門附近的「受天宮」中,正在急救作戰受傷官兵時,突然闖進一位五十多歲的義民和十三歲的持槍少年,正欲舉槍肇事,所幸及時發現,經救護站人員和警戒士兵協力奮勇補斬,否則後果不堪設想,由此可察知此間居民,不論老少,那種「不共戴天」的仇我心態,今日進軍如此險惡艱辛,遭受義軍視死如歸的頑強抵抗,絕非偶然。」
這就是薪火相傳的民族正氣,在這次戰役中,可歌可泣的壯烈犧牲報國行動,不勝枚舉,尤其是台灣民族國副將楊洪泗,分統朱乃昌等,率福字鎮海軍捷克式砲隊,身先士卒,勇於捐軀,激發出抗日殺敵的高昂士氣,義軍在斗六浴血奮戰,最後因彈盡不支而被迫撤退時,代理知縣李品三,猶力戰死拼不肯退,結果被部屬強掖而拖離戰場。
三天血戰中,斗六門的義軍領導者有簡精華,張呂赤,陳文晃等人,斗六撤退後,在古坑山區,繼續抗日活動。
據傳,清軍統領王得標等清兵潰脫險後,化裝農民,由簡義(精華)派人護送回台南,並各贈旅費百元,可見先民之忠貞和俠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