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雲林軍事重地的來由

汎防重鎮飄書香
斗六門在清代就成為雲林地區的軍事重地,主要是地理位置在虎尾溪以南,阿里山山脈之西,為諸羅北隅險要的地方,所以早在康熙三十年(公元一六九一年),總兵王化行就移營於北,置輪防北路營把總一員,駐汎防清兵八十五名,到康熙四十三年,改設固定汎防把總一員,在康熙四十九年時,沿斗六門庄築了一道土石坡,以增汎防功能,到了乾隆年間,斗六門汎竟設都司,以總管雲林地區汎防,且在斗六另設千總一員及外委一員,汎防清兵增至兩百五十名之多,可見其重要性。
由於本地區土地肥沃,出產豐富,交通,商業因設防而日趨發達,先民的經濟生活比較活躍,生活水準也甚富裕,這一點,我們從滿清的地方政府在斗六門建設社倉的增加記錄,就可以找出脈落了,康熙四十年,諸羅知縣毛鳳倫人(奉天人),一口氣在斗六門興建了十六間社倉,到了康熙五十一年,知縣劉宗樞(奉天「正白旗」滿人)任內,社倉以增至八十五座之多,當時地方經濟的繁榮,可想而知了。
在文教建設方面,乾隆十八年,於縣城北的受天宮內,創見了一所「龍門書院」(受天宮遺址在今日斗六市圓環所在地。廟建於康熙末年,乾隆元年御賜國庫重修,列入官祀,民國二十七年,日寇在台灣強制執行「皇民化」運動,勵行通俗「信仰的寺廟神昇天政策時,遭劫而被拆毀,(龍門書院亦受池魚之殃)。
書院建地一分二釐九毫七絲之廣,分兩進南向,前進祀朱子文公,梓潼帝君,關聖帝君,後堂駟制字倉先聖,書院擁有學田十甲五分六釐,全是地方士紳捐獻,據傳書院的倡建,是居於林內的名宦奉政大夫大學士鄭萃俳等發起的,代動了地方讀書尚禮風氣,因此文風薈萃,私塾更是遍及各庄。
由於龍門書院興建,斗六門文士輩出,自乾隆二十五年至光緒二十年的百於年間,產生了不少文科功名,晉翰林書院侍講學士的有鄭天球(鄭萃俳之子),中進文進士官至吏部主政的有張覲光,中試文舉人的有吳兆亨等七人,鄉試文秀才上榜的多達三十一人,竟佔雲林秀才數的半數,足見斗六門書香風氣之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