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斗六史話

斗六真是一個非常具有歷史研究價值的所在,溯自洪雅族(古代台灣平埔族的一支,現以完全漢化)聚落時代,早已有漢人和土著部落往來貿易和通婚結姻的跡象(如今方言稱妻子為牽手,並非閩南語原意,而來自土著結婚禮俗是牽手的原因),以前荷蘭人為便於人頭戶稅,至各地調查地名和人口數,就將地名稱為 Talackayan,譯音斗六門柴裡社(由漢人通事譯成漢文),所指的就是現在斗六市三光里社區。
那時後,斗六門原野農業尚未開發,只有野生的雜糧和甘蔗林,山豬和鹿群奔馳於莿莽之中,真是守獵的好地方。
明末,鄭成功光復台灣以後,其子鄭經繼業主政時,推行屯墾政策,鄭氏部將林圮,率領軍隊來雲林開闢草萊,拓殖礦野,斗六門首受其惠奠定了農業發展基礎。先賢連雅堂先生著作的台灣通史中,在林圮列傳裡,有如下兩段記載:
圮率所部赴斗六門開墾,其地為土番游獵,土沃泉甘,形式險要。圮至,築柵以居......
圮之初拓斗六門也,斬荊棘,逐豺狼,經迎慘淡,未嘗一日安處......
從許多史料中獲得佐證,斗六的開發時期,遠在三百二十年以上,地區農業的開發,雖不及北港沿海地區為早,但在台灣中部腹地而言,仍屬率先開發的地區,何況早有部落聚居,以是山產獵物的交易場所,成為農業拓殖的屯墾要地聚點之後,基於安全獲得保障之下,更形成農產品的集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