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食安宣導─無所不在的塑膠微粒 您瞭解了嗎?11.09.06

無所不在的塑膠微粒 您瞭解了嗎?

近年國際間相關研究紛紛指出,環境中的塑膠微粒(Microplastics)可透過空氣、海水、地表水或地下水等方式,直接或間接藉由大氣循環進入水循環,最終以懸浮或沉積的形式存在於海洋中,而海洋中的塑膠微粒可能藉由接觸或攝食的方式,累積在水生生物體內,甚至再透過生物累積與生物放大的作用,轉移至食物鏈上層的生物體,而人類極容易透過食用、飲用或吸入等途徑,將遭塑膠微粒污染的生物體、水或空氣,帶入人體,所以也讓塑膠微粒對於人體健康危害的課題越來越受到關注。

依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所定義,塑膠微粒為尺寸小於5毫米之塑膠物質,並依產生方式的不同,分成兩類,一類是初級塑膠微粒,為原製造生產的尺寸就小於5毫米,如之前廣泛作為人體去角質或清潔用途的沐浴膠或洗面乳柔珠等產品中的固體塑膠顆粒;另一類是次級塑膠微粒,由各式各樣棄置於環境中的塑膠垃圾,如用完丟棄的塑膠容器具、塑膠餐具、塑膠袋及吸管等塑膠製品,經陽光長期照射、脆化、分解、破碎後形成,這一類塑膠微粒常見型態有顆粒、碎片、薄片及纖維狀等。

不過,塑膠微粒對於人體的健康到底有沒有危害呢? 根據目前國際間相關的研究資訊,還沒有足夠證據給予具體的答案。國際上對於食品中塑膠微粒含量也尚未訂有相關標準,科學界針對塑膠微粒對人體健康危害效應及暴露風險都還沒有明確共識與可參考之風險評估方法,但是世界各國都已非常重視塑膠微粒污染所帶來的相關課題,像是歐盟的歐洲食品安全局已經將這個議題列為2020年風險評估的重點;在臺灣,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自107年1月、7月已分別限制製造及輸入、販售含塑膠微粒的洗髮用化粧品類、香皂類、洗臉卸粧用化粧品類、磨砂膏、沐浴用化粧品類、牙膏等6大類產品;衛生福利部也將針對市售食品含塑膠微粒的情況進行監測調查與健康風險評估。

雖然塑膠微粒的污染,很難一時就能改善,但我們仍然可以從下列幾點日常生活中的小習慣,身體力行愛護地球,降低塑膠微粒的產生,例如:

  1. 從源頭減少使用塑膠類產品:避免使用一次性塑膠產品,如吸管、塑膠餐具、瓶裝水,儘量選擇可重複使用、耐用的產品。
  2. 落實資源回收與分類:不讓塑膠製品被任意棄置在環境中,造成污染。